姿勢性低血壓

李奶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,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擾她,那就是每次她從床上起來,或者從沙發上起身時,經常覺得頭暈暈的,身體好像軟軟的,但趕緊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後又沒事了。李奶奶心裡總有個疙瘩,不知到自己到底有什麼毛病?

這是老年人常見的毛病之一「姿勢性低血壓」,也就是因姿勢改變造成腦部血液流量不足的現象。如果一個人由平躺到坐起或站起時,收縮壓降低三十毫米汞柱以上、舒張壓降低十五毫米汞柱以上時,就符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了。

根據研究,姿勢性低血壓最普遍的症狀就是頭暈(88)及全身無力(72%),其次是神智改變(47%)、視力變差(38%)、眩暈(37%),這些症狀往往皆與腦部血流不夠有關。

造成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很多,包括年紀大、缺乏運動、長期臥床(例如行動不變的老人、手術後的臥床病人等)、天氣過熱、喝酒、藥物,以及其他所有會造成血液量不足的因素,例如外傷性失血、缺水、脫水等。

為什麼年紀大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的毛病呢?老年人不是高血壓比較普遍嗎?

原因之一是,老年人因退化影響,自律神經功能變遲鈍,當姿勢變化時,自律神經無法很快反應,一時間可能造成腦部血液流量不足。其次,老年人或多或少有慢性病,需長期服藥控制,而有些藥物如利尿劑、血管擴張劑等,都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。

老年人的毛病多半非單一因素,且各項機能亦不如年輕時健全,有時是多重因素互相影響而產生的結果。例如一位不太愛喝水的老年人,平時或許沒什麼問題,但到了炎炎夏日,血管會調節性的擴張以散熱,此時如果水喝不夠,整體血液量不足,就很容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。

姿勢性低血壓並沒有嚴重致命或立即的危險性,但最大的潛在危險在於,老年人夜間起床如廁時,如因起身太快造成頭暈目眩而跌倒,可能造成骨折、頭部外傷等嚴重問題,危險是無法預測的。

因此,如果是能找出原因的姿勢性低血,最好找到原因並予解決,例如水份不夠的需多喝水、服藥造成的可改換其他藥物、腎上腺功能不足者可服藥治療。但這類藥物的副作用太強,實際上醫師極少使用,病人也絕不能自行使用。

可行的辦法是,老年人在平躺要起身時,最好放慢動作,並先在床沿坐兩三分鐘,讓腦部血液供應充足後,再下床走動。白天時,不妨多散散步,即使坐在椅子上時也多活動雙腳,可幫助血液回流;平時穿著彈性襪或褲腳較緊的長褲,也可壓迫血液回流,改善血壓過低情形。此外,有些老年人擔心血壓高而完全不吃鹽,也較可能產生姿勢性低血壓,因此適當的鹽分仍是需要的。

※銀髮族健康天地由菊輝基金會製作維護,所提供之醫藥保健資訊僅供參考,無法取代醫師診療,若有身心不適症狀,請儘速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本站為非營利性質之服務性公益網站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