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帕金森氏症

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老年發生的經神退化疾病,平均發病年齡以五十至七十九歲最多。

帕金森氏症的名稱來自一位叫做詹姆士•帕金森的英國醫生,他在西元一八一七年首先描述此病,後人將他當時所發表的「震顫麻痺」稱作帕金森氏症。巴病主要的臨床症狀包括肢體僵硬,動作緩慢,顫抖及步伐不穩。病人自覺四肢僵硬沈重,甚至酸痛無力,尤其下肢更有行動不便的感覺。

病人的表情看起來較呆滯,眼睛眨動減少;整個人的動作會變得緩慢,如洗澡、吃飯的時間漸漸延長。走路時速度緩慢,身體常常向前傾,有時會有小碎步及向前衝的情形。我們也可觀察到走路時的上肢的擺動減少。病人也常自述會有步伐不穩,易跌倒的情形。巴病的顫抖以手腳為主,一般而言在靜止狀態較明顯,但有些人在做某些動作;如拿杯子喝水,用筷子挾菜時會較厲害。其他症狀還包括寫字退步,字體變小,臉上出油,自律神經失調等。

此病目前雖然無法「痊癒」,但是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,病況便得以控制,壽命也不會顯著的縮短。由於帕金森氏症是因為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─多巴胺的產量不足,故藥物治療即是針對此一病因,給予巴多胺製劑、多巴胺催動劑及抗乙醯胺劑。

在日常生活方面,則對家中的擺設及安全防護設施需加以注意,以免跌倒時受到重創,穿鞋不要穿要繫鞋帶的鞋,而要以方便為主,剃鬍鬚時最好使用電動刮鬍刀。肢體僵硬可以洗溫水澡及按摩得到些微的改善。至於手術治療方面,則有定位手術可治療顫抖,而組織移植仍牽涉到一些法律問題,且目前療效並未被一致肯定。

無論如何,我們還是希望病人和病人家屬能與精神科醫師保持連繫,隨時關心病情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
※銀髮族健康天地由菊輝基金會製作維護,所提供之醫藥保健資訊僅供參考,無法取代醫師診療,若有身心不適症狀,請儘速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本站為非營利性質之服務性公益網站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