頸椎關節黏連(Cervical Spondylosis)
頸椎關節黏連即一般民眾通稱的頸椎"骨刺",它屬於一種頸椎骨的退化性病變。半數50歲以上民眾都有頸椎關節黏連,但其中只有約20%的人表現出症狀。
I. 成因---
1. 由於年齡的增長,頸椎骨之間的椎間盤會失去水分,逐漸失去彈性,不但使得頸關節本身不穩定,也因而會導致椎骨邊緣產生骨質化及關節韌帶的多餘增生(形成所謂"骨刺")。這些增生的骨頭、韌帶及不穩定的頸椎關節,都有可能壓迫到頸椎腔內的脊髓或頸椎骨間的脊神經根出口,而造成病症。
2. 姿勢不良(如:背負重物、長時間低頭)及過度劇烈的運動(使關節面磨損,軟骨受傷),更易加重頸椎的退化性變化。
3. 先天性的頸脊椎管狹窄也是原因之一,不過較為少見。
II. 症狀---通常是緩慢性的變化
1. 當壓迫到頸椎脊神經根通路時(Radiculopathy),患者會感到後頸部強烈而銳利的疼痛,而且常常往下延伸至肩部及手臂,咳嗽會使得疼痛加劇。另外,頸、肩、手臂會痠麻,甚至虛弱無力。
2. 當壓迫到頸椎內部的脊髓本身時(Myelopathy),患者的下肢及大小便功能也會被影響到,會有下肢僵硬無力而走路困難。
3. 當壓迫到供應腦部的脊椎動脈(Vertebral artery)時,會造成頭部暫時性血液不足而頭暈或昏厥(Syncope),此症狀可因病患姿勢改變(如頭向後仰)而被誘發。
III. 診斷---
頸部的X光片可以幫助醫師做出診斷,必要時可加做核磁共振攝影(MRI)、電腦斷層攝影(CT scanning)及脊髓攝影(Myelography);醫師也會從病患的年齡、生活狀況、病症的演變判斷。
IV. 治療---
1. 治療方面通常先以保守療法(包括藥物及物理治療)為主。藥物方面以止痛劑、消炎劑、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病人的疼痛;物理治療方面,可使用頸圈保護頸部,並視情況使用超音波、熱療、頸部牽引來緩解病痛及減壓被壓迫的神經根。
2. 若是神經症狀持續惡化,或是保守療法下未見改善,為了避免脊髓受到不可挽救的傷害,就要實行神經外科手術治療。
手術結果視病人個別的情況而會有不同,整體說來約50-80%可獲得改善。但必需了解的是,手術要及時才會有好的結果;如果病症拖延太久致造成脊髓神經的永久性傷害,那時即使再手術成效就大打折扣了。
IV. 預防保健---
頸椎關節黏連雖是伴隨老化而來,但平時做好保健可避免其過早發生。保健方法列舉如下:
1. 平日少提重物。
2. 避免頸部過度運動,如:仰頭、低頭、轉頭。
3. 同一姿勢不可維持過久(如長久低頭工作)。
4. 多做轉肩、聳肩運動,可促進頸部血液循環。
5. 必要時,戴頸圈可提供支持及保護。
資料來源:國立成大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陳幸鴻、李忠達醫師
※銀髮族健康天地由菊輝基金會製作維護,所提供之醫藥保健資訊僅供參考,無法取代醫師診療,若有身心不適症狀,請儘速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本站為非營利性質之服務性公益網站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