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忘與失智

什麼是健忘?

年紀稍長,身體各方面就呈現老化或退化的現象。我們腦部的記憶功能也會發生變化,以致對於事物常易忘記。連自己同學的姓名都一時想不起來,或是熟悉的文字都會忘記如何書寫。儘管常常發生遺忘現象,但是對於事務的判斷力,還是很清楚,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妨礙,這是健康的老人最常見的「健忘」,這些現象又叫做與年齡相關的記憶障礙。因為據研究觀察顯示,我們成年人於卅五歲後便慢慢有上述問題,學習能力漸減,到了四十二歲左右就下降百分之二十,而七十歲時則相當於十歲小孩的記憶力。

有關記憶的一些概念

要認識記憶的機轉,必先了解學習的過程。因為學習是行為建立的歷程,即由新的經驗使行為發生改變的現象。記憶則是建立在過去學習的經驗上。記憶的處理可以分為三部份:

(一)感覺記錄,(二)短暫記憶及(三)永久記憶。

我們的視、聽、嗅、觸覺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外來的刺激,這些感覺的輸入約停留四分之一秒到兩秒的時間,例如我們撥電話到查號台查詢電話號碼,服務人員念了七個號碼後,我們聽了一遍,馬上可以重覆說一遍,這個就是感覺記錄或息訊登錄;假如你不想辦法去記憶起來,再過一會兒可能就無法把七個號碼說出。我們如果要記憶起來的話,最好的方法是反覆心中默唸數遍,或寫在紙上,經過加強處理,這個訊息能夠停留的時間更久,成為我們的短暫記憶。假如再加上語意特徵及特點分析,如:5095958,想成「吾靈救我救我吧」,就可以轉入永久記憶內,我們回憶的次數越多就越不會忘記。

永久記憶是經過大腦的神經傳導而改變了某些神經原的結構,如蛋白質及細胞膜通透性,已經成為我們結構的一部份,所以永久記憶可以記得非常牢。老祖母能夠把她過去的生活細節如數家珍,把昔日的故事描述得一清二楚,就是因為永久記憶牢牢存在大腦內。因年齡關係而影響到的記憶功能以短暫記憶較明顯,所以早上發生的小細節可能不容易回憶,但十幾年前重要事情卻難不倒我們。

另一個角度看記憶

假如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記憶,我們可以按記憶任務的種類來區分:

(一)程序的記憶,屬於最初級及基本的,如綁鞋帶、吃飯拿筷子、如何騎單車等,又叫非陳述性記憶。

(二)第二個層次的記憶是與語意有關的,靠感覺(特別是聲音、視覺)的刺激,使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,變成有系統或語意相近的知識及記憶,例如前面提到如何記憶電話號碼,我們唸書時把相關的事情放在一起,使我們日後有線索可尋,容易找回記憶。

(三)更高一個層次的是突發性記憶,知識及訊息單獨存在,相關性較小或不容易歸類。例如有四個不相關的名詞,紅色、腳踏車、快樂及夏威夷,我們聽一遍後,再過幾分鐘要說出來的話,可能有點困難,或許會忘掉一、兩個,這是因為它們屬於無關聯的突發性記憶。但假如我們稍為用心把這四個名詞想成「在夏威夷騎一輛紅色的腳踏車,我很快樂。」於是就提高一個層次成為語意記憶,容易回想。

上述的三種記憶任務中,要利用環境因素來幫助回憶的事情以第三種的突發性記憶最重要,第二種語意記憶則次之,第一種程序性記憶最不依賴環境因素便可以使用出來。所謂環境因素是指相關的事物或類似的環境底下,存在的記憶才能再度回憶。譬如我們把存摺放在衣櫃內,總以為很安全,不易被偷走,但日子久了,自己都忘記放在那裡,等到有一天,要清洗髒衣物時,在口袋發現百元鈔票,那時才想起存摺放在衣櫃內。年齡相關的退化則以第三種最明顯,第二種次之。所以,對於一些完全沒有線索的回憶就困難得多,如人名或文字,沒有環境因素幫助,不常用的就不易隨口說出。

病態性退化的記憶障礙

大腦由於病態性或不正常的衰老及退化,使智能衰退,或漸進而廣泛性影響大腦各項高級功能的不同疾病,我們統稱為失智症。失智症的早期症狀是以失憶或病態的遺忘為主,後來演變得嚴重時,才會波及其他的心智功能。就是因為失智聽起來是一種可怕的毛病,很多人把正常老化的健忘誤以為是病態失憶,而終日焦慮不安,引起不必要的恐慌。就讓我們來看看正常老化的健忘與病態的失憶是如何不一樣,同時加深大家對正常老化生理現象的認識(參考表一)。

如何克服健忘?

對於正常老化的健忘目前並未有特殊的治療,但有很多方法及生活細節可以幫助我們去克服健忘的現象:

(一) 消除干擾記憶的因素:學習與記憶是一體的兩面,分心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疲倦、心情緊張、焦慮或憂鬱、睡眠不足……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習,等到需要回憶的時候就更加困難。

(二) 利用提示方法:如小抄、筆記本、請別人提醒、重覆訊息或大聲誦讀,以聽覺、視覺及語言等感覺刺激來幫忙,需要時幾個方式一起並用。另外有記憶功能的電子手錶及電子日記本均是我們的好幫手(見表二)。

(三) 善於處理及分析外來的訊息:要讓記憶深刻,如能把訊息歸類處理,把相關資料放在一起,回憶的時候就容易得多。雖然前面提到年齡對記憶力有影響,在小孩短暫性的記憶比大人好,但成人的記憶大部分是由協調的經驗來獲得,故能夠比較有系統的列入永久的記憶,所以短暫記憶的退步並不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。

(四) 相關的聯想:利用環境及類似的音韻來學習及記憶。
總之,正常老化的健忘是應該可以克服的生理障礙,絕大部分都不會影響到健康老年人的生活及工作。

表一:如何區別正常老化的健忘及失智症的病態失憶

正常老化的健忘 失智症的失憶
(一)遺忘的範圍 體驗過的一部份 體驗的全部遺忘掉
(二)過後再想起 經常 少有
(三)依從口頭或字面的指示 能夠依從 慢慢不能依從
(四)用筆記或提醒方法來彌補 能夠使用 慢慢不會使用
(五)對事情的判斷力 正常 降低
(六)惡化 沒有或不明顯 較明顯退步
(七)病識感 知道自己有健忘的現象 不知道或否認
(八)自我生活照顧 對日常生活並沒有障礙 對於日常生活有障礙,需要受看護

表二:幫助記憶的方法及使用比例

1. 使用記事本。
2. 製作一雜物名單。
3. 把東西放在顯眼的地方。
4. 寫下提示便條。
5. 把東西放在相同的地方,以便於尋找。
6. 把每天的工作計劃事前預備好。
7. 心裡重覆誦念。
8. 請別人提醒。

 

新世紀失智症的焦點在亞洲

一.失智症的人口日益增加,特別是在亞洲區,可以從下列三方面看出問題的嚴重性。
1.世界人口急速增加:下一個世紀的人口會快速增加至100億。地球上第一個50億人口據估計需要5萬年,但第二個50億人口的增加祇要50年便達到。
2.)老年人口的增加:1995年的估計全世界約有3億7千1百萬超過65歲的老人(佔世界人口的6%),歐美均在13%左右,亞洲為6%,非洲為3%,但到公元2020年中國大陸及印度就會有7億老年人,佔全世界的70%。
3.失智老人的比例及盛行率增加:到2025年開發中國家的老年失智人口為1980年的4倍,約佔全世界失智症的71%。

二亞洲國家與老人相關現況的轉變及問題:
1.快速都市化。
2.年青人為謀求更好的工作及生活而離鄉背井,留下老人在老家中。
3.傳統維繫家庭系統的瓦解。
4.缺乏良好的健康政策。
5.缺乏良好的居住政策。
6.缺乏良好老人安養計劃。

三亞太地區在失智症照護上未來的五大挑戰:
1.對失智症的需求缺乏警醒性。
2.缺乏對失智症的服務。
3.貧窮及教育未普及。
4.缺乏政府的支持。
5.太少相關研究。

 

※銀髮族健康天地由菊輝基金會製作維護,所提供之醫藥保健資訊僅供參考,無法取代醫師診療,若有身心不適症狀,請儘速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本站為非營利性質之服務性公益網站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。